文|CC
编辑|t
引言
中国自古就是产粮大国,但后来却因内外交困,从清朝开始,就被外国列强“用粮食收割中国”。
后来在20世纪,列强频频出手,用粮食力量对付中国,赚得盆满钵满。
可现如今,彭博社一声长叹:中国已经不再依赖西方的粮食,西方粮商的“好日子”似乎到头了。
一、清朝以来粮食危机
中国是个传统的农业大国,从古到今,粮食一直是中国社会稳定的关键。然而,到了清朝末期,事情发生了变化。
康乾盛世过后,中国人口迅速增长,粮食供应渐渐跟不上需求,尤其是在东南沿海那些经济发达的地区。人多地少,粮食产量无法满足越来越大的需求压力。清政府一开始还试图通过一些调控措施来缓解危机,然而随着局势越来越紧迫,他们不得不向国外寻求帮助。
于是,大量的洋米开始涌入中国,成为市场上的新宠儿。
清政府当时允许粮食进口,并不是心甘情愿的。那时的中国还是一个封闭的农业国,外国粮食进来,不仅是经济问题,还是一种“国耻”。
但无奈之下,洋米成了东南沿海地区粮食供需不平衡的“救命稻草”。特别是在上海、福建、广东这些地方,进口洋米逐渐占据了市场主流。也正是在这一时期,西方国家尤其是美国和法国,开始尝到中国市场的甜头。
因为中国巨大的粮食需求,这些西方国家不仅赚了个钵满盆满,还顺便用粮食“武器”慢慢渗透进来。
到了民国时期,情况依然没有好转。
战乱频发,粮食产量波动很大,人民的粮食安全问题更是雪上加霜。与此同时,西方列强继续在中国的粮食市场上“割韭菜”。中国的粮食依赖逐步扩大,尤其是一些沿海城市对进口粮食的需求不断增加。
虽然中国一直在努力提高自己的粮食产量,但终究还是在市场规则和外部强权下处于弱势。
二、美西方粮商的“黄金时代”与中国的被动角色
进入20世纪中叶,全球粮食市场格局已经基本形成,而美国的四大粮商(ADM、邦吉、嘉吉、路易达孚)则牢牢占据了世界粮食贸易的主导地位。
这四大粮商不仅在粮食生产上具备优势,还掌握了诸多关键节点,可以说是既当“裁判”又当“选手”,几乎操控了全球粮食贸易的命脉。
在这个背景下,中国开始成为这些粮商眼中的“肥肉”。20世纪50年代,美国通过“农业贸易开发与援助法案”,推出所谓的“粮食援助”计划。这个计划看似是善意的援助,实际上却是美国处理过剩粮食的一个政治工具。
它不仅能够帮美国粮商消化掉国内的库存,还能通过低价倾销,压制其他国家的本土农业。对于中国来说,这一时期的对外粮食依赖更加严重,尤其是在中美关系缓和后,进口的美国粮食逐渐占据了中国市场的很大一部分。
而到了上世纪90年代,中国为了加入WTO,进一步开放了粮食市场,这也使得美国和其他西方国家的粮商有了更大的操作空间。
中国本土的农业企业还没有形成足够的竞争力,美国粮商借助他们强大的金融手段、成熟的供应链体系,通过粮食价格波动、市场垄断等方式,继续深度渗透中国市场。当时的中国在全球粮食市场上,几乎处于完全被动的状态,只能接受这些国际巨头设定的规则。
在这个过程中,除了美国的粮商之外,法国等欧洲国家的粮商也跟着分了一杯羹。法国的大麦和小麦在中国市场上占据了一定的份额,甚至在一些时候,它们的市场份额和美国不相上下。
这些西方国家不仅通过粮食市场赚得盆满钵满,还顺带利用“粮食武器”干预中国的经济发展,甚至在一些政治问题上也通过粮食施加压力。
举个经典的例子,智利的阿连德政府曾试图通过一系列改革措施摆脱对美国的依赖,结果却引来了四大粮商的反击。由于智利高度依赖美国的粮食援助,当美国突然中止援助后,智利国内粮食短缺,导致经济混乱,阿连德政府最终在政变中倒台。
这种通过“粮食武器”打击对手的手段,在全球各地屡试不爽,而中国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也不得不面临这样的威胁。
三、21世纪的转变:中国的崛起与全球粮食格局的变化
不过,进入21世纪以来,情况逐渐发生了变化。中国开始通过自身的努力,逐步摆脱对外部粮食的依赖。特别是在农业现代化的推进下,中国的粮食生产能力有了显著提升,粮食自给率不断提高。
更重要的是,以中粮集团为代表的本土粮商力量的崛起,开始对西方的四大粮商形成有力的挑战。
中粮集团在过去几十年里迅速扩展,现在已经在全球140多个国家开展业务,成为中国在国际粮食市场上的一张“王牌”。
它不仅在国内稳固了粮食供应,还通过收购、投资等手段,逐步参与到全球粮食供应链中。与过去不同的是,中国现在已经不再是被动接受国际粮商规则的市场,而是逐渐成为了规则的制定者之一。
与此同时,中国对西方粮食的进口需求也在大幅减少。
根据最新的数据,2023年,美国对华玉米出口从去年的56.4万吨下降到仅1.34万吨,几乎可以忽略不计。
法国的大麦出口也遭遇了类似的情况,下降了近一半。
美西方的粮商发现,他们过去几十年在中国市场上依赖的那种“舒服钱”已经越来越难赚了。
尤其是当中国转向俄罗斯等其他国家寻求粮食供应时,西方的粮商们更是感到了压力。
这种变化让西方媒体开始发出焦虑的声音。彭博社就曾在一篇文章中提到,随着中国对外部粮食的依赖下降,西方的粮食出口商们面临着巨大的挑战。他们不仅要面对中国本土粮商的竞争,还要应对中国通过“一带一路”计划在全球粮食供应链中的布局。
可以说,过去那些依靠“粮食武器”控制中国的时代,已经渐行渐远了。
对于美西方的粮商来说,他们曾经在中国市场上有着长达数十年的“黄金时代”,通过低价倾销、金融操控等手段攫取了巨大的利润。但如今,随着中国农业现代化的推进和粮食安全战略的加强,这种局面正在被逐步打破。
中国不再是那个任人宰割的粮食市场,而是逐渐成为全球粮食格局中的重要玩家。
随着未来中国在全球粮食市场中的地位不断上升,西方粮商将不得不重新审视他们在中国市场的角色。
或许在不久的将来,曾经依赖“粮食武器”获取利益的西方国家,反而需要依赖中国的粮食供应来稳定自己的市场。正如彭博社所言,中国人已经不再怕挨饿,西方粮商的“好日子”确实走到了尽头。
通过这一系列的转变,中国不仅逐渐实现了粮食自给,还为全球粮食市场的重新洗牌提供了新的动力。面对这个新局面,未来的全球粮食竞争,恐怕要比过去更加复杂。
参考资料:
查道炯:从中美关系史视角看中国海外粮食获取.澎湃新闻.2021-05-25
近代中国粮食进口的历史启示 徐 畅 《 人民论坛 》2023年04月20日
从大豆到玉米小麦,中国是如何与国际四大粮商斗法的?.澎湃新闻.2024-07-17