你家还有储蓄罐吗?
发布日期:2024-11-04 21:55    点击次数:72

“孩子从小到大几乎没摸过硬币,见过的唯一现钞,就是过年红包里的一百元人民币。”一位北京的小学生家长说。

北京72岁市民柴玉芬(化名)用了近40年的储蓄罐。

那么,曾经家家户户都会备上一个的储蓄罐,是不是真的退出历史舞台了?

十几卷齐整整的硬币透露出北京居民的储蓄情结。《金融时报》记者方华 摄

早在原始社会,人类就有了朴素的储蓄概念:狩猎或采集时,如果收获较多,就有意识地把多余的食物贮藏起来,以备物资匮乏时所用。早期的储蓄,是将剩余物资保存起来。随后,逐渐有了货币的窖藏,乃至近现代的银行储蓄。人类的储蓄行为,由此经历了实物储存、货币储藏、存款储蓄这三个阶段。

在货币储藏阶段,储蓄罐非常普及,古称“扑满”。汉代刘歆所著《西京杂记》有描述:“扑满者,以土为器,以蓄钱;具有入窍而无出窍,满则扑之。”汉代储蓄罐多用灰陶烧制,造型古朴简单,看似其貌不扬,距今也有2000多年历史,完好者极为不易。

汉代陶土扑满(现藏于上海市银行博物馆)

储蓄罐因为“扑满”这个名字,留下了许多有趣的故事。

话说汉武帝时丞相公孙弘,年少时家贫,但刻苦向学,近70岁时方入九卿之列,74岁升为丞相,可谓大器晚成。他刚入官场时,老乡送他一个扑满,在赠词中说:“土,粗物也,钱,重货也。入而不出,积而不散,故扑之。士有聚敛而不能散者,将有扑满之败,而不可诫与?”公孙弘在以后的岁月里,一直保持勤俭的本色,盖布被,食粗粮,把余钱用在相府中设立东阁客馆,招纳贤才。在这里,扑满成了廉政教育的工具,用扑满“满招损,谦受益”的道理,告诫官员洁身自好,否则必招身败名裂之祸。

民国时期,扑满成为银行赠送客户最重要的业务宣传品。小小的扑满,会根据客户需求和爱好,做成各种造型,人物、动物、建筑、书本等,不一而足。这些储蓄罐已经采用金属制作,配有钥匙,存满了可以打开,取出后反复利用。有一点很有意思,银行一般只送客户储蓄罐,而不送客户钥匙,存满了需要跑到银行来打开。如果客户的钱没有急用,银行员工便会建议客户开一张存单,将积少成多的钱存入银行,以生利息。这一小小的手法,却为银行带来了稳定的存款来源。

民国时期大康银行赠送客户的储蓄罐“扑满”(现藏于上海市银行博物馆)

你家,是否还保留着早年的储蓄罐?

也许斑驳磨损

却是一代代人的回忆

有家的温暖

还有很多有趣的故事吧?

记者:方华

编辑:刘能静